石维坚是孙中山特型演员之一,他的演艺生涯充满了波折与挑战。从一名普通的小演员,到成为令人瞩目的话剧艺术家,他的故事可谓是一个从不屈不挠到最终获得成功的传奇。
1935年,石维坚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。命运对他并不特别宠爱,年幼时母亲便早逝。父亲再婚,继母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,婚后为父亲生下了一儿一女。1946年,石维坚随全家迁往上海,家中一共七口人(包括祖父母),全靠父亲微薄的薪水过活。即便如此,石维坚的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儿子教育的希望,尽管生活艰难,他依然希望石维坚能够有所作为。小小年纪的石维坚完成了小学学业后,按照父亲的安排,他进入了上海机械职业学校。石父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一名技术工人,避免他走上贫困的道路,免得日后只能卖苦力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石维坚从未对技工的职业产生过兴趣。他从小便深受乡土社戏的影响,心中早已埋下了对表演艺术的热爱。石维坚明确知道自己的理想,并在学校里积极参与各种文艺表演。两年后,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公开招生,石维坚便心动了。他知道父亲一心为他打算,但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,他勇敢地和父亲进行了沟通。最终,经过一番劝说,父亲同意了他的决定。于是,石维坚兴奋地报考,并成功被录取,开始了他的演员之路。
在接下来的两年里,石维坚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接受了系统的训练。虽然他的成绩并不算出色,但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态度,顺利成为了剧院的演员,并且担任了团支部书记一职,表现得相当出色。1956年,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支援中央实验话剧院建设,石维坚也被调往北京。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院长是欧阳予倩,孙维世担任总导演。刚到剧院的石维坚并没有立即得到舞台的青睐,他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,做着最基础的工作,连跑龙套的机会也少得可怜。许多演员在等待机会时消磨了耐心,而石维坚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。他每天早早来到剧院,晚晚离开,认真地做着笔记,把每一次排练中的心得体会都记录下来,日复一日,他的进步不言而喻。
终于,机会来了。剧院正在排演《同甘共苦》,缺少一名通讯员的角色。尽管这个角色戏份微不足道,石维坚却非常重视,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,精心研究角色背景,反复琢磨台词,甚至为角色写了小传。在第一次排练时,石维坚由于紧张,台词含糊不清,甚至下场时不小心绊倒,差点摔倒,结果逗得总导演孙维世大笑不止。孙维世是一位对演员要求极为严格的导演,笑声刺痛了石维坚的自尊心。她并没有批评,而是耐心地鼓励他:“你是个通讯员,要像个通讯员一样走上去,走一百遍,看看还会不会绊倒。”这句话给了石维坚极大的鼓舞。于是,他开始每天反复练习那段台词,走位也一练就是上百次。
当演出结束后,孙维世对石维坚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,称他演出了一个有个性、有朝气的通讯员。石维坚看到这个评价后,心中的喜悦和满足感无以言表。这一刻,他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石维坚逐渐从配角成长为主角。1959年,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“春天”。剧院决定排演一部由青年演员主演的剧目《一仆二主》,石维坚被选中扮演纯情小生弗罗林多。面对前人的成功演绎,石维坚没有选择模仿,而是去请教孙维世,得到了她的指点:“不要走捷径,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角色。”这番话为石维坚注入了信心,也让他在演艺事业上走得更加坚定。
在一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演出中,石维坚扮演了孙中山。他的形象和演技得到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,甚至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和当年孙中山的卫士都亲自上台祝贺,赞扬石维坚非常像孙中山。石维坚成为孙中山特型演员的消息迅速传开,剧院院长舒强亲自邀请他出演这一重要角色。为了演好孙中山,石维坚几乎倾尽全力。他开始查阅大量相关书籍,拜访孙中山的亲友,模仿孙中山的举止、语气、眼神等,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为了能够真正感受到孙中山的气质,他还在家中和妻子李玉芙反复练习,调整形象和服装。
话剧《孙中山伦敦蒙难记》上演后,石维坚的演技获得了广泛赞誉,甚至有导演主动邀请他参与其他影视作品,如《秋瑾》和《飘然李白》。虽然外界称他为幸运儿,但只有石维坚自己知道,这背后是多少年的付出和坚持。石维坚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帮助和鼓励过他的孙维世,1964年,孙维世被下放到大庆,石维坚等人也被送往农村,然而,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心怀感激,坚定地走着属于自己的演艺之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